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金计算方法在公式上是相同的,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。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,由于缴费基数、缴费比例等因素的不同,会导致最终的养老金数额存在差异。
1、基础养老金
计算公式:基础养老金 = 当地社平工资 ×(1 + 历年平均缴费指数)÷2× 缴费年限 ×1%。
差异点分析:企业职工的缴费基数通常是根据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确定,有部分正规企业会按实际工资作为基数缴费,若工资较高,缴费基数就高,那么历年平均缴费指数也会相对较高;但也有一些企业可能会人为地按社平工资的 60% 为基数缴费。而灵活就业人员可自主选择社平工资 60%-300% 的某一基数缴费,不过大部分灵活就业人员为了减轻缴费压力,会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,导致其历年平均缴费指数较低。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,缴费指数不同,会使得计算出的基础养老金数额不同。
2、个人账户养老金
计算公式:个人账户养老金 = 账户总额 ÷ 计发月数。
差异点分析: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用是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,其中个人缴纳 8%,这部分费用全部记入个人账户。而灵活就业人员需要个人全额承担养老保险费用,缴费比例一般为 20%,但只有其中的 8% 会记入个人账户,其余 12% 纳入统筹账户。所以,在缴费基数相同的情况下,灵活就业人员记入个人账户的金额要少于企业职工,导致其个人账户总额相对较低。同时,计发月数是根据退休年龄来确定的,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如果退休年龄相同,计发月数就相同;但如果退休年龄不同,计发月数不同,也会影响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。
3、如果是在养老保险改革前参加工作的 “中人”,还会有过渡性养老金,不过这部分养老金的计算主要与视同缴费年限等因素有关,对于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来说,计算方法本身没有本质区别。只是灵活就业人员如果没有符合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相关经历,可能就不存在这部分养老金。
满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